本報記者 顧 春
2025年10月23日08:33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222
點擊播報本文,約
![]() |
數據來源:文化和旅游部、國家文物局 |
在浙江杭州的良渚古城遺址公園VR(虛擬現實)體驗區,湖北游客吳先生緩緩摘下眼鏡,目光炯炯有神,表情意猶未盡:“非常震撼!遺址在VR裡‘活’起來了,我看到了五千年前的良渚!”
河岸邊是茅茨土階的原始聚落,遠處莫角山台地巍然矗立。一位佩戴玉飾的氏族首領迎面走來,耳環與挂飾的形制與良渚博物院裡陳列的文物如出一轍。隨著劇情推進,宏偉宮殿初現輪廓,巨型水壩橫亙山間,吳先生不禁驚嘆:原來幾千年前的先民,早已掌握了如此復雜的建筑智慧!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文物和文化遺產承載著中華民族的基因和血脈,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中華優秀文明資源。要讓更多文物和文化遺產活起來,營造傳承中華文明的濃厚社會氛圍。”
“十四五”以來,良渚古城遺址公園以數字科技為引擎,推動文化遺產的立體化、沉浸式展示。“我們希望通過科技,讓游客看到先進的‘古城基建’,理解它為何能實証中華五千年文明。”良渚古城遺址公園運營負責人鄭佳說。
“過去常有人說,良渚是‘地下氣象萬千,地上土丘一片’。”杭州良渚古城旅游發展有限公司運營管理部經理薄小雪介紹,“絕大部分遺址保存在地下,前些年游客來參觀,往往得靠想象去還原場景。”
2021年起,薄小雪開始擔任良渚古城遺址公園的解說員。近年來,她見証了科技對認知方式的改變:“最初,我們靠語言去描繪、去引導﹔現在,是用科技讓人們親身感受那段歷史,這是更有力的解說。”
5年來,良渚博物院和良渚古城遺址公園接待游客超千萬人次。面對游客的多元需求,快速迭代的數字科技正承擔起文化傳播的新使命。
VR體驗區是一個用代碼與想象重建的時空隧道。浙江天邁文化科技有限公司良渚項目負責人楊倩介紹,團隊融合高精度空間定位、動作捕捉與實時渲染,構建出高保真模型。“我們不僅要復原環境與山勢,更要還原每一處細節。”她解釋,從莫角山宮殿的結構、糧倉的布局,到稻田形態、人物服飾,每一個數字模塊都經過專家們的反復推敲,力求與發掘成果高度吻合。
如今,科技賦能融入至游覽的每一個環節。在良渚博物院,游客戴上AR(增強現實)眼鏡,便可看見玉璧“飛”入掌心,紋路清晰呈現﹔在5G數字體驗館,聲光交織的電子長卷再現先民筑城、治水、種稻、制玉的壯闊圖景……
科技不僅帶來感官上的沉浸式體驗,也讓思考變得活躍和深入。薄小雪發現,游客在體驗VR、AR后,往往會追問更多“為什麼”“怎麼樣”,對細節充滿興趣。
“這促使講解員不斷拓展知識邊界,能夠從良渚文明比較到其他古代文明,從玉器工藝聊到社會組織。”薄小雪說,“在許多游客眼中,遺址不再是隨便逛逛的公園,而是探索與求知的課堂。他們想在這裡弄懂城市如何興起、水利如何興建、人群如何聚合。”
“我們能明顯感受到,近年來文旅項目中的科技應用越來越受歡迎。”楊倩表示,“我們要用好時代給予的機遇,積極回應大眾對歷史文化的熱愛。”
《 人民日報 》( 2025年10月23日 04 版)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