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綜合報道
分享

把制度優勢轉化為發展優勢

——從全球視角看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巨大優越性

金社平

2025年10月23日08:32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222

點擊播報本文,約

  咬定青山不放鬆,亂雲飛渡仍從容。

  當前,世界百年變局加速演進,中國堅定不移辦好自己的事,堅定不移擴大高水平對外開放,堅持以新發展理念引領高質量發展,以自身的新發展為世界提供新機遇。

  “十四五”時期,中國經濟總量連續跨越110萬億元、120萬億元、130萬億元大關,2025年預計達140萬億元左右,5年增量預計超35萬億元,對世界經濟增長貢獻率保持在30%左右,成為“確定性的綠洲”。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面對新的形勢和任務,必須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繼續完善各方面制度機制,固根基、揚優勢、補短板、強弱項,不斷把我國制度優勢更好轉化為國家治理效能。”

  放眼全球,中國“風景這邊獨好”,彰顯在黨中央集中統一領導下,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充分發揮集中力量辦大事、“一張藍圖繪到底”、全國一盤棋等制度優勢,蘊含著深刻的歷史邏輯、理論邏輯和實踐邏輯。

  (一)

  10月9日,作為河北雄安新區首批疏解央企的中國華能集團有限公司、中國中化控股有限責任公司正式遷駐雄安新區。

  搬進雄安新區的新家,中國中化員工楊高敏的生活幸福感滿滿:離家不遠就是公園,乘公交上班隻用10分鐘,“高樓越來越多,店鋪人來人往,城市活力四射”。

  地上,千年秀林、中央綠谷,綠色綿延,“聰明的車”暢行“智慧的路”﹔地下,電力、通信、燃氣、供熱、給水住進“集體宿舍”﹔雲端,“城市大腦”高速運轉,日處理數據超200億條……

  一張白紙起步,“未來之城”拔地而起,成為“一張藍圖繪到底”的生動寫照。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對長期任務,要保持戰略定力和耐心,堅持一張藍圖繪到底,滴水穿石,久久為功。”

  辦好中國的事情,關鍵在黨。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最本質的特征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最大優勢是中國共產黨領導。

  黨中央集中統一領導是做好經濟工作的根本保証,在關鍵時刻、重要節點,黨中央及時研判形勢、作出決策部署,確保我國經濟航船乘風破浪、行穩致遠。這是全黨上下形成的最大共識。

  科學制定和接續實施五年規劃,是我們黨治國理政一條重要經驗,也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一個重要政治優勢。

  在領導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實踐中,我們黨不斷總結制定和實施五年規劃的經驗,探索形成了在黨中央集中統一領導下,由黨中央全會提出規劃建議、國務院編制規劃綱要草案、全國人大審查批准后向社會公布實施的制度設計,從而將黨的主張有效轉化為國家意志。

  五年規劃並非中國獨有,也不是中國首創,然而堅持接續編制和實施五年規劃的唯有中國。五年規劃已經成為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特色鮮明的實踐,深嵌於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之中。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有外國領導人對我說,中國有一大優勢,你們總是制定各種規劃,而且各種規劃總是能實現。”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親自擔任“十三五”和“十四五”規劃建議文件起草組組長,親自謀劃、親自部署、親自推動國家發展規劃工作,對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作出戰略部署,使規劃成為黨中央把方向、謀大局、定政策、促改革的重要手段之一。

  當一些國家宏觀政策短視化、來回“翻燒餅”時,我們黨通過五年規劃這一治國理政方式,推動經濟實力、科技實力、綜合國力和人民生活水平躍上新的大台階,開創了中國式現代化的嶄新局面。

  全球視野下,一個結論愈發清晰:在黨中央集中統一領導下,中國一以貫之的發展藍圖,以穩定的預期、清晰的路徑、開放的姿態,實現了自身經濟量質齊升,成為全球經濟穿越“不確定性”的重要支撐。

  (二)

  長三角,G60高速公路兩側,新廠房綿延不絕,夜幕下燈火通明。

  從一條高速公路,演變為一條科創走廊,長三角“G60科創走廊”演繹著生動的創新故事。

  目前,G60高速公路兩側的廠房集群,早已不是孤立的生產空間,而是串聯起研發、制造、物流、服務的產業鏈條。九城擰成一股勁,繪就“科創經濟”的宏偉圖景。

  2016年,上海鬆江區創造性地提出“G60科創走廊”的概念,布局九大產業功能板塊。2018年,“G60科創走廊”九城召開首屆聯席會議,發布《鬆江宣言》,協同發展大幕全面拉開。2024年,九城經濟總量達9萬億元,按制造業增加值推算,對全球制造業的貢獻接近2.2%。

  “G60科創走廊”閃耀的創新之光,正是“充分發揮新型舉國體制優勢,加快推進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的生動縮影。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們最大的優勢是我國社會主義制度能夠集中力量辦大事。這是我們成就事業的重要法寶。”

  集中力量,才能保証重點。從完善現代化產業體系到攻關重大科技項目,從建設國家重大工程到推動綠色發展……新時代以來,我們堅持有效市場和有為政府相結合,有效組織各項事業、開展各項工作,以新發展理念引領高質量發展邁上新台階。

  集中資源,才能實現突破。推行科研經費“包干制”改革,賦予科研人員更大自主權﹔推進數據要素市場化改革,創新動能更強勁﹔“政府搭台、企業唱戲、科研院所支撐”,讓創新從市場中來、到市場中去……新時代以來,我國在量子科技、生命科學、物質科學、空間科學等領域取得一批重大原創性成果,推動科技事業取得歷史性成就、發生歷史性變革。

  放眼全球,中國堅持有效市場和有為政府相結合、“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制度優勢更加凸顯。當一些國家還在困於多黨制下的政策短視、朝令夕改時,中國堅持全國一盤棋,調動各方面積極性,始終沿著正確方向穩步前進。

  新加坡《聯合早報》曾評價:“環顧世界,沒有一個國家能像當今中國這樣,以一種說到做到、隻爭朝夕的方式推進改革。”

  全球視野下,一個結論愈發清晰:中國堅持全國一盤棋,與時俱進發揮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制度優勢,調動各方面積極性,推動中國經濟航船乘風破浪、行穩致遠。

  (三)

  金秋,陝西延安300多萬畝果園裡,紅彤彤的蘋果清脆甘甜。

  一顆蘋果,牽著為人民辦事的初心,映著新時代的奮斗,連著天下一家的情懷。

  延安革命老區曾是深度貧困地區。當脫貧攻堅戰號角吹響,蘋果產業一馬當先。習近平總書記曾專門來到這裡,囑咐大家“一定要堅定地把蘋果產業抓下去”。

  引進優勢品種、開展技術培訓、推廣農業保險……在一系列政策支持下,一顆蘋果,串聯起了一條完整的“富民產業鏈”,帶動100多萬人就業,80萬農民從中受益。

  發展為了誰、依靠誰,發展成果由誰共享,是判斷一種制度優劣的試金石。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們要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及時有效回應群眾需求和關切,用心用情辦好民生實事,不斷提高人民生活水平,讓現代化建設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

  當一些國家槍支暴力、種族歧視等社會問題突出,基本的社會穩定都保障不了時,中國則始終堅持以“改革惠民生、開放促共富”為價值坐標,書寫了別樣答卷。

  新時代以來,2000多個改革方案,大寫的“人”字貫穿始終:醫藥衛生體制改革推動藥品集中採購降價,讓醫藥費用過快增長勢頭得到遏制﹔教育體制改革促進城鄉義務教育一體化,讓優質教育資源更均衡﹔養老服務體系改革擴大普惠供給,回應老齡化社會需求……改革始終聚焦民生,彰顯制度溫度。

  同球共濟、和合共生。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提出四大全球倡議,中國以實際行動彰顯負責任大國擔當。在農業領域,中國通過技術合作幫助發展中國家提升糧食產量,分享減貧經驗﹔在能源領域,中國光伏、風電技術出口到多個國家,推動當地實現能源結構轉型。這種“授人以漁”的合作,既幫助發展中國家提升發展水平,又創造大量就業崗位,改善民生福祉。

  “中國式現代化是走和平發展道路的現代化,中國永遠是世界的和平力量、穩定力量、進步力量。”

  全球視野下,一個結論愈發清晰: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中國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站在歷史正確一邊,站在人類文明進步的一邊,推動建設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榮、開放包容、清潔美麗的世界,走的是人間正道。

  中國的實踐証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生機勃勃,以科學藍圖錨定航向,以改革開放激發動能,以改善人民生活、增進民生福祉作為發展的出發點和落腳點。這一制度既善於激發內生動力,又主動融通全球資源﹔既注重戰略規劃的連續性,又保持與時俱進的創新力。這不僅是中國實現高質量發展的堅實底氣,也是中國為人類文明進步所作出的重要貢獻。

  江河萬裡總有源,樹高千尺也有根。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歷史的選擇、人民的選擇。隻有社會主義才能救中國,隻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才能發展中國,隻有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才能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

  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堅定不移沿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奮勇前進,新時代的中國必將在新征程上贏得更加偉大的勝利和榮光!

  《 人民日報 》( 2025年10月23日 01 版)

(責編:彭曉玲、任一林)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分享到:
推薦閱讀